一、方案核心定位
以“数据驱动决策,智能赋能安全高效生产”为核心,融合5G、物联网、AI、数字孪生、大数据等技术,构建覆盖煤矿“地质勘探-井下开采-运输提升-洗选加工-安全监管-运营管理”全流程的“智慧大脑”。通过汇聚全链路数据、构建智能分析模型,实现从“经验决策”到“数据决策”的转变,最终达成“少人则安、无人则安”与产能效率双提升的目标。
二、智慧煤矿大脑核心架构
智慧煤矿大脑采用“1个中枢平台+6大智能中枢+N类业务应用”的架构,实现数据、算法、应用的深度协同。
(一)1个中枢平台:煤矿数据智能中枢
作为“大脑”的核心载体,承担数据汇聚、算法管理、能力输出的功能,是全矿智能应用的基础。
1. 数据汇聚层:打通“井下-地面”“生产-管理”的数据壁垒,实时接入三类核心数据:
◦ 感知数据:井下瓦斯、温度、粉尘等环境数据,采煤机、液压支架等设备运行数据,人员UWB定位数据;
◦ 业务数据:生产计划、设备台账、维护记录、洗煤质量数据;
◦ 模型数据:地质三维模型、数字孪生场景数据、AI算法训练数据。
2. 算法引擎层:内置煤矿专属AI算法库,包括设备故障预测、瓦斯风险预警、产能优化、人员行为分析等核心算法,支持算法的迭代训练与灵活调用。
3. 能力输出层:通过API接口将数据服务、算法能力输出至各业务系统,实现“中枢统一调度,应用按需调用”。
(二)6大智能中枢:聚焦核心业务场景
基于数据智能中枢的能力,针对煤矿关键业务环节,构建6大专业化智能中枢,实现场景化智能决策。
1. 地质智能中枢:精准掌握“地下家底”
• 核心功能:基于三维地震勘探、钻探数据,构建动态更新的煤层地质模型,通过AI算法预测煤层厚度、地质构造(如断层、涌水点);
• 价值:提前识别开采禁区,优化采煤工作面布置,避免因地质未知导致的设备损坏或涌水事故,开采规划准确率提升40%。
2. 开采智能中枢:实现“无人化采煤”
• 核心功能:实时接收综采面设备数据(采煤机位置、液压支架压力),通过协同控制算法,远程调度采煤机割煤路径、支架推移节奏;结合数字孪生场景,可视化监控开采过程;
• 价值:井下综采面实现“无人跟机作业”,单工作面作业人员减少60%,采煤效率提升30%,避免顶板、机械伤害等安全风险。
3. 设备健康中枢:预测性维护降本
• 核心功能:采集主井提升机、刮板输送机、通风机等关键设备的振动、温度、电流数据,通过故障预测算法(如LSTM神经网络),提前7-15天识别设备潜在故障(如轴承磨损、电机老化);
• 价值:设备突发停机时间减少50%,维护成本降低25%,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的全矿生产中断。
4. 安全监管中枢:风险“早发现、早处置”
• 核心功能:实时分析井下环境数据(瓦斯浓度、一氧化碳值)、人员定位数据,构建“瓦斯超限自动预警”“人员进入禁入区实时告警”“火灾蔓延路径仿真”三大模型;
• 价值:安全风险识别响应时间缩短至10秒内,杜绝瓦斯爆炸、人员误入危险区等重大事故,实现“隐患闭环管理”。
5. 运输智能中枢:优化“煤流”效率
• 核心功能:整合井下无人矿车、地面皮带运输机数据,通过路径规划算法优化矿车运输路线,根据采煤量动态调整皮带机转速;
• 价值:井下运输效率提升20%,皮带机能耗降低12%,避免煤流拥堵导致的产能浪费。
6. 运营决策中枢:全矿“一盘棋”管理
• 核心功能:汇聚生产、成本、能耗数据,生成“产能看板”“成本看板”“能耗看板”,通过AI算法预测月度产量、核算吨煤成本,输出生产调度优化方案;
• 价值:运营决策响应速度提升60%,吨煤综合成本降低8%,实现从“被动调度”到“主动规划”的转变。
(三)N类业务应用:落地场景化功能
基于6大智能中枢,开发面向不同岗位的应用功能,如:
• 面向井下运维人员:设备故障APP(接收故障预警、导航至维护点);
• 面向调度人员:数字孪生调度平台(可视化监控全矿生产状态、远程下达指令);
• 面向管理层:运营决策仪表盘(查看产能、成本、安全数据,生成决策报告)。
三、方案实施价值与保障
(一)三大核心价值
1. 安全升级:井下作业人员减少60%以上,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率降至0,实现“本质安全”;
2. 效率提升:全矿产能提升25%-35%,关键设备利用率提升30%,洗煤精煤回收率提升2%-3%;
3. 成本优化:设备维护成本降低25%,吨煤能耗降低8%-12%,人工成本降低40%。
(二)实施保障措施
1. 数据安全保障:采用“分区隔离+数据加密”机制,井下生产网与地面办公网物理隔离,核心数据(地质数据、设备参数)采用国密算法加密存储;
2. 技术落地保障:联合矿山设备厂商、AI技术公司,提供“硬件部署-模型训练-人员培训”全流程服务,确保系统适配煤矿复杂工况;
3. 制度配套保障:制定《智慧煤矿大脑系统运维规程》《数据采集管理办法》,明确各部门数据权责,确保系统长期稳定运行。